【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第四次浪潮与百年全球大变局

作者:科研处日期:2023-11-26 10:08:00点击:10

图片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引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的观点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放眼全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图片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认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重要论述,11月25日,我校特别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于健教授作“第四次浪潮与百年全球大变局”的专题讲座。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旭东,副校长魏建华,校长助理祁欢,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及全校教师参加,学生们在教室观看直播,讲座由发展规划处处长周文戟主持。

图片

于健教授是金沙集团888881“银龄讲学计划”学者,2002年第七期《大学英语》杂志封面人物;长期致力于英语测试学、考试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中国近代史和网络化多媒体远程教育等领域和方向的开拓性研究;主持过多项洲际合作、国家级和省级大型教育项目,应邀入选欧盟版《名人录(Who Is Who)》;代表性著作有被顶尖高校广泛使用的教材《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9版·双语注疏版)》一套三部和《中国英语教育改革探思录》、《中国教育的出路问题》及其修订版、《思行集》等个人文集。

图片

周文戟在主持中讲到,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接关系到中国奋斗百年来能否踏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直接关系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民族复兴之宏愿能否成功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能否真正实现强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入思考“百年大变局究竟‘变’在哪里”“因何而‘变’”“中国如何应对变局”等现实问题。

图片

于健教授从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在第四次浪潮中正式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布莱切利宣言》作为引论,以大国博弈与前沿科技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人类社会的七种断代学说,分别为英语语言演进学派说、文明革命学派说、经济哲学学派说、教育哲学学派说、工业革命学派说、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说、四次浪潮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授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及其与中国、第三次和第四次浪潮之间的联系,强调第四次浪潮是一个新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研究第四次浪潮具有重大意义。其同时介绍到,萨缪尔森在晚年开始研究中国的中庸之道,开始崇尚中国哲学,用哲学思想来讲经济学。

图片

 于教授逐一地梳理了人类社会的七种断代学说。其中,涉及英语语言演进学派说时,于教授指出美国最核心的霸权其实是语言霸权(Language Hegmony)。文明革命学派说涉及三个阶段,第一次文明革命在西方语境下为口语向拼音文字的转变,在东方语境下则是蔡伦造纸对竹简、帛的取代;第二次文明革命的标志是手写文字向机械印刷文字的过渡;第三次文明革命随着1844年电报的发明展开。当谈及教育哲学学派说时,于教授系统介绍了自己关于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思路,强调了顺应时代要求有步骤、全面性地对中小学英语教育、基础教育、高考英语、高考等加以改革的重要性,呼吁英语教育要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话讲好中国故事。工业革命学派说又称“长波论”,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电气、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标志。而四次浪潮说则从农业革命发展到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使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或信息时代,第四次浪潮则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基础,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在此,于教授特意举了两个例子,强调大国博弈与前沿科技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元宇宙式的开幕仪式且入场式以汉字笔画为序,二是ChatGPT时代看不见的中美博弈战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讲座中,于健教授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其多本著作以及相关珍贵书籍。

周文戟在总结中讲到,于健教授的讲解为我们关于“百年大变局究竟‘变’在哪里”“因何而‘变’”“中国如何应对变局”等方面的思考带来了深刻启示。我们要深入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相关重要论述,希望老师们、同学们保持对国际形势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域内外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变化,只有充分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科研处
主持词:崔鑫凯  林海伟
简报:张振宇  贾  雨  林海伟
图片、视频: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编辑:谢子良
校对:安婷婷   王   敏
审核:万朝林   解   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