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之策——依法治疆周末大讲堂

作者:科研处日期:2022-10-09 06:57:23点击:490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0月8日,我校特邀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陆小华作《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之策》的专题讲座。陆小华教授是高级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等职,曾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在新闻理论、互联网舆论、政治传播、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广播电视、媒体深化融合等领域发表大量论文;2017年、2019年两次获媒体技术领域唯一奖项中国新闻科技“王选奖”一等奖,曾获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友奖”。党委书记任长义,校长陈旭东,副校长魏建华、纪委书记马智群、副校长马召伟、校长助理祁欢,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及全校教师参加,学生们通过流媒体和钉钉群观看直播。副校长万朝林主持讲座。

图片

万朝林在主持时讲到,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向世界阐述中国主张,彰显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近年来,美西方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霸权蓄意诋毁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抹黑攻击中国治疆方略。学习和认识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规律,了解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选择,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理念变革,有助于我们构建涉疆话语体系,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讲好新时代中国新疆故事。

图片

陆小华教授从“传播之变:传统传播与智能传播”;“传播之用:日常运用与特殊场景”;“传播之术:创意实现与创新表达;“传播之策:传播规律与运用方法”四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智能传播时代下传播现象、传播手段、传播格局、传播策略的深刻变化,为我们运用好新媒体工具和新传播形态、服务“国之大者”、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指引。

陆小华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传播的核心是以真实性为前提,以价值为基础的,既是人类伴生的本原现象,又在大国博弈中起关键作用的战略力量,是综合影响力的核心构成。陆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在传播领域,21世纪的一个重大而隐秘的变化即是推荐算法介入移动传播,使得传播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不同于工业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社交传播、移动传播等传统传播时期,该时代呈现出高效、精准、个性化的特征,呈现新的传感、传播科技融合演进的新传播科技。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次,陆教授以爱因斯坦成名突出传播的重要作用。陆教授重点介绍了学术传播,特别是学术数据库平台对于人类学习、发展的突出作用。又以“激光镊子”实现对原子的捕捉为例形象描述传播是对学术重要价值的捕捉和呈现。传播的作用还体现在疫情分析以及应急管理分析中,陆教授以平邑石膏矿救援案举例,突出传播的实践作用。总之,学术传播能支撑研究与创造影响。

再次,陆小华教授指出传播能更好实现创意与创新表达。陆教授就我校今后如何通过智能传播扩大宣传,以及我校师生如何培养学术研究思维提出了重要建议:第一,应当以新闻思维选择内容提炼价值有效表达,提高有传播力的表达与特征性细节表述,启发我校在未来注重表达方式、表达目的与传播的高效性。第二,以陌生眼光观察,发现传播性内容,站在更前沿、更高处、从普通人等多种立场发掘共鸣点,发现传播性。第三,以受众思维采访,发现感染说服点,讲好金沙集团888881的故事,以此发现工作中的亮点、现实中的特点,发现人物的动人点。第四,要以故事思维思考,发现价值承载体,既要发现动人的故事,也应注重历史中的新闻,注重发现平淡日常中的奇异,讲好新疆好故事。第五,提供选题单成为传播策划组成部分,分析未来节点判断报道重点变化,注重梳理线索、故事、选题形成清单,定期提供、节点前沟通、引发策划。第六,学会以系列思维延展价值推动多平台传播,学会抓特征,挖掘好故事好创意的共同点,并赋予日常题材意义形成系列。第七,着力发现宏大场景中的细节,善于发现故事中的细节,以大凸显格局,以小凸显极致,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思维。第八,探究挖掘寻常现象背后不寻常原因,不断询问为什么,不断观察与发现。第九,发现生活中偶然事件的特殊象征,对偶然现象保持敏感度,发现偶然现象中的特殊内涵和价值所在。第十,从社交传播现象中发现新思路,找到社会中的新核心,找到社会中的新视角。

随后,陆教授建议智能传播时代需要掌握传播之策,把握传播规律,注重运用方法,学会以便利思维“翻译”内容提升效果便利程度;以匹配思维进入传播优化传播效果,实现便利性匹配与超细分匹配;以科普思维提升内容知识含量与说服力,提升专业程度;以简约而不简单地讲好故事驱动传播,新媒体需要实现多人、多向与多分享的再传播;以融通中外思维提炼内容、精准表达,以多种方式得体地体现价值追求;以系统工程思维组织实施学术传播,通过多层次学术表达提高传播的范围与受众面;注重效果预估与传播效益的现实价值,提高传播的社会、政治利益;还需通过再定位传播目标寻求能力提升,更好塑造形象,实现空间拓展;更需要从自然传播走向驱动传播,实现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与多方向的传播。

最后,陆教授寄语全校师生,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传播渗透在各个领域,包括法学学术研究、学校的教书育人,甚至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重要助推器,是我国实现理想,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我校师生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观察、发现、学习知识,以有效方法传播知识,更好提高个人能力与素质。

图片

万朝林在总结中讲到,金沙集团888881承担着为兵团、新疆乃至国家培养优秀的法治人才、民族团结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国家职责使命。成立一年多以来,金沙集团888881在教育部、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兵团职责使命,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以新时代拓荒牛的精神创建“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一流政法院校。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握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之策,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用学术力量、学术话语,讲好新疆故事、传响新疆声音。

陆小华教授的精彩讲座在新政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基础教学部教师张义博表示,在我校建校一周年之际,陆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更加明确金沙集团888881未来的发展道路,要保持建校初心,脚踏实地,以建设一流政法院校为目标,突出政法特色,利用好智媒体平台,做好媒体传播,逐步提升我校的影响力,稳步前进。全体教职工更应该建言献策,立足于教师本位,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搞好个人的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做到“两条腿”走路,间接提升我校的知名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地为建校目标不断奋进与利用智媒体平台传播相结合,必能使我校在新的一年大放异彩!

党委学工部教师杨欢表示,陆小华教授的讲座提出新媒体最好的运用,是基于对“策”的领悟,增强运用“术”的能力;是基于对传播规律的领悟,习得、提炼、运用新媒体传播方法,同时强调了传播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作用,指出高等学校影响力的形成,总体上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教育努力及其成效,和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的努力和研究成果;总体上离不开学校、学院、学科、学术、学者、学生“六学”的成长、发展、成果和见识。陆教授的讲座使我深受启发,作为教师学者我们应该加强对传播学的认识,要善于用好传播之策,做好教学工作,做好学科知识的传播者。

党委宣传部安婷婷表示,陆教授的讲座如同久旱之甘霖,让我深刻认识到宣传工作者的使命,同时在如何开展学校宣传工作方面也有了不断前进的方向!陆教授提出传播要掌握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深以为然。金沙集团888881地处南疆,承担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职责使命,面对西方国家涉疆舆论攻势,我们更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其次,作为新政宣传部的一员,更要立足学校实际工作,将教授的十点建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锻炼新闻思维、故事思维,仔细观察,深层探究,挖掘亮点,抓住细节,提取新思路,做好传播策划,讲好新政故事,发挥对内对外两种舆论主渠道的力量,为我校早日建成一流政法院校而努力拼搏!

经济管理学院韩汝镜表示,好的信息传播不仅要内容好,更要方式好,创新型宣传方式是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只科技要创新,传播方式、传播思维也要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我们作为新政的一员,更应讲好新政故事,传播好新政声音,以正确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明德尚法”思想,以正确的内容传播出新政学子“兴疆固边”的激情。

人文艺术学院梁嘉一表示,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懂传播,才更懂信息时代。而在这个经济与科技都飞速发展的现在,智能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陆小华教授给我们讲述了新媒体的演变与影响,列举出智能传播快速发展的实证——抖音,并说明其中的关系所在。让我们明白了传媒发展变革与科技是多么密切,认识到媒体与互联网的强大,切实了解了传播之策的规律与作用方法,学会用新闻思维去打开传播方式。

信息网络安全学院学生刘珊珊表示,新的媒介技术与传播方式形塑着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媒介深刻变革的当下,如何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亟待探索回答的时代命题。通过本次讲堂,启发我以新的角度去思索看待这一问题,如以陌生的眼光观察,以受众思维采访,发现感染说服点,以故事思维思考,发现价值承载体等,让我懂得新时代需要用创新的眼光和视角来寻找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供稿:科研处

简报:张振宇
主持词:陈东阳  刘怡然  禹智祥
图片:郑智文  安婷婷

编辑:谢子良

校对:安婷婷

审核:万朝林   解   琼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