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有阿尔泰山脉、南有昆仑山脉,西南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东北西南向贯穿中央,将新疆分成南北两部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天山以北称为“北疆”。由于新疆远离海洋,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新疆山川壮丽,气势磅礴,雪山、高原、戈壁、绿洲、沙漠、草原,各种地形地貌应有尽有。笔者多次游历伊犁、北庭、帕米尔等地,亲身感受了大美新疆,观今忆古,感叹汉唐元清的丰功伟绩,作文为记。
图一:远眺博格达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果子沟前,山顶染白。
天山苍苍,赛湖茫茫,
观今忆古,触景生情。
西域入华,来之不易,
千秋万代,不世之功。
博望封侯,西域凿空。
冠军出陇,兵锋祁连,
匈奴远遁,置设四郡。
贰师伐宛,虽远必诛。
定远兵寡,西域咸服,
三十六邦,遣子入贡。
三国两晋,南朝北廷,
连年征战,无暇西顾。
隋承陈后,天下再统,
裴矩重商,万里来通。
高昌国破,突裂西东,
安西北庭,四镇陈兵,
大唐雄风,远播亚中。
安史之乱,盛唐塌崩,
吐蕃侵扰,大食来攻。
五代十国,一统赵宋。
蒙古勃兴,太祖西征,
胡笳铮铮,战马嘶鸣,
攻城略地,欧亚横冲,
宋辽金夏,灰飞烟灭。
洪武问鼎,哈密卫城。
康乾三世,准定回平,
犁庭扫闾,荡平王庭,
天山南北,伊犁总统。
清末势衰,西边失控,
北有沙俄,南有帝英。
左文襄公,出湘入陇,
收复新疆,再立新功。
曾惠敏公,伊犁议定。
一八八四,新疆建省。
图二:伊犁将军府
“伊犁,准语(准噶尔蒙古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也。”
——《钦定西域同文志》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先秦时期生活在伊犁地区的主要为游牧的塞人(Saka)。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攻破大月氏,大月氏人被迫从原来居住的河西走廊西部和天山东部地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大月氏人到达伊犁地区后赶走了生活在当地的塞人部落。此后乌孙也遭受到匈奴的压迫,被迫从河西地区西迁至伊犁地区并赶走了立足未稳的大月氏人。
“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汉书·西域传》
图三:果子沟大桥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够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虽然此次出行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但了解了西域的地理人文,并联络上了生活在伊犁地区的乌孙,为后来牵制匈奴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世纪初,乌孙人被柔然(鲜卑系游牧部族)赶出了伊犁地区。柔然灭亡后,其故地被西突厥处罗可汗占据。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将苏定方灭西突厥,在其地置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伊犁地区西至咸海、波斯均隶属于唐朝版图。
十三世纪初,蒙古察合台汗国的斡尔朵(游牧政权的宫帐)便设在阿力麻里(伊犁霍城县东北)。十七世纪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强盛,王庭设在固尔扎(伊宁市附近)。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夷灭准噶尔汗国,收复伊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在伊犁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节制天山南北新疆全境。在新疆建省之前,伊犁一直是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图四:惠远古城景仁门
图五:富饶的伊犁
北庭指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天山北部设置的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升为北庭大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以北到咸海的广大地区。
汉代为车(Jū)师后部(前部居地在今吐鲁番地区)居地。车师王冬夏通过横贯东天山的山谷进行迁徙,这条道路北起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南到今鄯善县鲁克沁镇,也称“车师古道”。由于车师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最终匈奴势力撤出西域,汉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
图六:车师古道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伊吾(今哈密)内附,在其地设置西伊州(后改为伊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将侯君集灭高昌(今吐鲁番),在其地设置西昌州(后改为西州)。东天山北部的西突厥叶护畏惧唐朝兵威主动请降,在其地设置庭州,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正北12公里处的北庭故城,与北庭都护府同治。庭州领金满、轮台、蒲类三县。
唐朝虽盛极一时,但同时代还有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吐蕃、大食(阿拉伯)。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军在怛罗斯(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与大食军交战,葛逻禄(铁勒系游牧部族)临阵叛变,高仙芝大败,唐朝失去了葱岭以西的控制权。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吐蕃人攻陷北庭。
图七:天山脚下的麦田
登帕米尔
周穆王,昆仑登,
汲冢竹书记载清;
博望行,丝路通,
崇山峻岭响驼铃;
汉武功,宣帝承,
班超定远盘橐城;
开元治,四镇兴,
葱岭守捉扼山中;
唐玄奘,取真经,
归心似箭行色匆;
高仙芝,三路兵,
大小勃律尽服从;
乾隆帝,不世功,
平准定回收葱岭;
莎车府,蒲犁厅,
驿站卡伦定雏形;
巍巍葱岭今犹在,
只是朱颜改,
功过是非凭栏处,
已是沧海桑田。
图八:宽阔的塔什库尔干河谷
“帕米尔”,指山与山之间的平坦谷地。帕米尔高原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阿赖山等山系交汇的巨大山结。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葱岭”。
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西行登上昆仑之丘,会见了西王母。近代一些学者认为周穆王翻越了帕米尔高原,但争议较大。
《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图九:慕士塔格峰
《新唐书·西域传》:“喝盘陀,或曰汉陀,曰渴馆檀,亦谓渴罗陀,由疏勒西南入剑末谷、不忍领六百里,其国也。开元中破平其国,置葱岭守捉,安西极边戍也。”
《新唐书·地理志》:“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
剑末谷为今盖孜大峡谷,绕过公格尔峰(最危险路段近年已修建隧道),翻过慕士塔格峰下的苏巴什达坂,便进入了塔什库尔干县界。唐代的葱岭守捉(守捉:唐代在边疆的驻军机构)便设在这里。
图十:塔什库尔干河岸的石头城
整个帕米尔地区分为八个部分,也称“八帕”。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军在追击叛乱的大小和卓木时曾到达阿尔楚尔帕米尔(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并勒石记功。
十九世纪末,俄国占领中亚,大英帝国殖民印度。俄属中亚,英属印度,大清帝国这三个原本远隔万里的帝国在帕米尔会面了。由于满清末期积贫积弱,英俄三次私分了绝大部分帕米尔,并将瓦罕走廊作为英俄缓冲区,八个帕米尔中只有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仍归属中国。
图十一:盛装的塔吉克族聚会